一个北京味道的老街名免费配资开户。
——今天的编辑 彭主任
从成都市中心出城到老西门,不走长顺街,就走东城根街。两条路,均是南北的走向,都能到八宝街、花牌坊一带。
平常我喜欢走烟火气重的长顺街。过金河宾馆便是宽窄巷子,顺路有奇香花生、耗子洞张鸭子等老店可买。在路口左拐右拐,还能进入似蜈蚣脚的桂花巷、斌升街等街巷逛一逛新开的家具店、咖啡馆。
东城根街不太一样,下穿隧道令通行的效率更高,但也阻隔了街两侧的交流。我大多数时候从东城根街过,只是图快当借一个路,并不会过多停留。
直到有天骑车慢悠悠经过东城根街,我才发现这条街居然比长顺街还长出一节。从祠堂街和西御街交叉的路口算起,依次是东城根南街、上街、中街、下街,一直通往八宝街,总共接近两公里。
之前我也以为东城根街只是一条笔直的大街,没成想,过羊市街的口子,前方居然还有一个路牌指向右边,分岔出一条既不起眼又很窄的老东城根街。
太诡异了,怎么还有一条老东城根街?老东城根街的老,到底是好老?带着好奇拐进去,又捅了一个老成都的窝。
百米老东城根街
确实是东城根的百岁老人
要说老东城根街,必须先说东城根街。
论长度,老成都有500多条街,东城根街是最长的那一条。但要说年龄,它只有109岁。民国时期,成都市中心修建的第一条马路,正是东城根街。
东城根街的地理位置很绝,翻看老地图你会发现,它几乎处在少城与蜀王府重叠的部分。莫非,东城根街是一条“城墙上”的街?还真有可能。
清康熙末年,地方要员在战国时期秦张仪修建的少城的基础上,用城墙圈了一块地,供满蒙八旗官兵和家属居住、生活。少城的东城墙,刚好利用明蜀王府外城西城墙的墙基修建而起。
等清王朝覆灭的第二年,即1913年,人们又着手拆除少城的东城墙,计划在拆出来的、靠近东城墙的地盘上修建马路。这条马路就是1916年正式上马的东城根街。
两年后,东城根街初步建好时,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熊克武将其命名为靖国路。辛亥革命时期,拥护孙中山先生的四川靖国军最早就是在东城根街上组建的。
结果,老百姓不买账,还是东城根街更顺口。保留到今天,东城根街成了成都屈指可数的、带有老北京味道的街名。
刚通车时的东城根街很窄。1924年,在杨森的主导下,东城根街有过一次扩宽,但也不足30米。那时,东城根街的格局已比较明确,从祠堂街到青龙街,只包括东城根南街、上街、中街和下街。
新中国成立后,东城根街这条出城大动脉上的很多地方,老成都也都耳熟能详。比如,人民公园、市儿童医院、回民小学、文联大厦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东城根上街、中街的部分最有意思。东侧,从华西坝搬过来的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在此落户。街口还有全城瞩目、代表新气象的两三层高的红砖房。
而且,根据所在的街道路口,每栋楼都有自己的名字。桂花巷的桂楼、斌升街的斌楼、多子巷的多楼……东胜街口子上的楼比较特别,叫胜楼。
东侧属于少城,面貌更好。西侧,金家坝、平安桥、羊市街一带稍破旧,为东城根街向西侧拓宽预留了空间。彼时,商业街的省委家属院和羊市街19号的市委机关大院(今三医院的位置)正好在东城根街的东西两侧。
迟迟不见老东城根街的身影,老东城根街到底从何而来?实际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的时候,作为街名的老东城根街才第一次出现。
在这之前,老东城根街叫东城根下街,属于东城根街最资格的长辈。从商业街口子上一直到八宝街,今天的东城根下街,其实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城根街截弯取直后才出现的晚辈。
受新建的东城根街下街横穿东二道街的影响,东二道街以东,还分出一条横东城根街。
东下市场消失
老面馆成老东城根街的注脚
老东城根街的存在,提供了一种参考。七八十年前的东城根街,可能只有这么宽,最多可供三四辆汽车并排通行。西侧的新路通车后,老东城根街的车流才逐渐减弱。
现在,去三医院住院看病的车辆会拐进这条僻静小巷。医院在老东城根街上开了一个入口,可从停车场通往三医院新建的一号楼、二号楼。
今年8月,三医院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通的“网约、出租、骑手快速门诊”,专供骑手停车的停车场,其入口,也在老东城根街上。
三医院是老东城根街的老邻居,另一位老邻居,则是老东城根街9号的东城根街小学。
学校始建于1963年,即便路人不知道它贵为成都“老五朵金花”之一,也会透过取自巴金的“说真话,做好人”的校训和马识途的题字,发现它的不简单。
因校门开设在老东城根街上,上下学时间的老东城根街会迎来短暂的喧闹。而后,又恢复平静。
20多年以前,可不这样。退为背街小巷、车流减少的老东城根街,形成了城中心有名的东下市场。
它有着典型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都露天沿街菜市场的样貌。靠近八宝街的街口上,是两三层高的瓦片楼房,一楼经商,二楼则供屋主生活起居。人们在街边摆摊做生意,一到下雨,整条街变得泥泞不堪。
直到2003年,城市改造、环境美化,东下市场被取缔,菜贩、商户大多转移至临近的新二村菜市场、长顺街菜市场等。
那一年,成都发生了很多影响市民生活的大事。双楠伊藤洋华堂开业,春熙路上开出了成都第一家屈臣氏。距离老东城根街很近的骡马市,全成都中小学生捐钱修建的“未来号”天桥被拆除。宽窄巷子的主体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东下市场在低调中落幕。舍不得老地方老街坊,市场上的数家老馆子、老理发店等稍微挪动位置,搬到了横东城根街和八宝大酒店背后的商铺中,继续扎根。
横东城根街2号院的大门里,仅存的一处菜摊,提醒着这里曾是菜市一条街。
从今三医院入口附近挪到横东城根街4号的,招牌上小小注明的“原地址:东下市场57号”几个字,生怕老顾客认不得。
爽朗的鲜切面大姐还记得二十多年前菜市搬迁、老东城根街改造的画面。晚上黑乎乎,周围居民的汽车轮子陷阱阱刚挖好的、准备栽银杏树的坑。她们一家和居民一起搭手参与救助。
一晃眼,种下时只有路灯杆粗细的银杏树如今已是浓密成荫。如不是亲眼见证,“想不到银杏这么肯长。”
日复一日,汤师傅鲜切面的一家人便在铺子里制面。面条种类多样,粗细各不相同的水叶子面只是基础,现包的抄手、韭菜饺子,售价实诚,4元可买10个。妹妹想吃刀削面,刚好卖完,大姐立刻现切。
另一个大叔问了一嘴,加没加明矾。大姐申明,绝对不加,而后老实地科普起面条知识、制面心得。大叔听了很是满意,一口气拿了好几斤,“放冰箱头,想吃就煮。”
汤师傅鲜切面的面条既送餐馆,也兼顾零售。本以为门口的桌子上是店家临时做饭的区域,定睛一看,居然是拌凉面的操作台。
凉面是自家做的,调味也是自学的。小份仅需6元。
微微发黄的面条被恰到好处的红油拌开,根根分明。辣椒油不多,符合少油的健康理念。凉面挑入口中,便是分明的层次。红亮夺目的色泽,只悠悠地散发出复合的香气,不是特别辣。醋的微酸,化解天气的闷热。
汤师傅鲜切面不是我最先在老东城根街注意到的面馆,路口的更具辨识度,太久没听过如此有老成都文化气的面馆名字。
拾级而上,好奇一问。大姐不好意思地问答,是大学生亲戚取的。听大姐的意思,那二年辰的大学生,如今似乎已是教授。
解味斋老汤面的环境陈旧,灶台依旧是最初的、砖砌的老式灶台。一口大锅负责炒料,另一口负责煮面。那二年辰,生意好时,两口锅煮面都煮不赢。现在,“做到哪天做不动了,就不做了。”
大姐一家没想过把铺子打给别人得个清闲,也没想过搞些花样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只卖资格老品种的面条和口味,赢得了包括三医院专家教授在内老顾客的频频回头。
杂酱面是招牌,我喜欢牛肉刀削面。市区里,自己醒面、现削现煮的刀削面不多见。面条两边薄中间厚、极为劲道、有嚼劲的口感,绝非机器面能比。
大坨的牛肉,烧得也很地道。只用自己做的豆瓣酱加香料烧制。厚重的汤底中,豆瓣散发出浓郁的酱香,恰如其分的回甘,像在给舌头做SPA,毫无刺激的辛辣感。香得人后悔只点了一两。至今想起,依旧心心念念。
解味斋老汤面的另一个特色是郡把面。除了面条是细面之外,郡把的处理方式也和烧牛肉完全不一样。加豆瓣,用青海椒节节炒,干香中夹着清香,辣也可以辣出层次。
臊子里的郡把,火候控制得尤为好。隐约像是在吃肥肠,但有着更干净利落的Q弹脆爽,和易于嚼食的细面相得益彰。
追问之下,大姐透露解味斋老汤面开了30来年。隔壁辈分相当的,则直接了当地写在了招牌上,“30年老店老口味”。
老板娘总是穿得干干净净,酷中带着优雅地在锅前煮粉,小工则在旁边使劲地挼红薯粉,每一碗都是手工打出来的,吃得到红薯味。
一碗“大肥”,肥肠至少放了七八块。肥肠剖开切块,内里打整得干净无油,透着诱人的乳白色的光。不厚重的红油调味,能吃出这碗肥肠粉骨头汤的好坏。
汤底是又浓又香,和粉条一样润。刚刚断生的绿豆芽脆蹦蹦中清香喜人。一听,隔壁点了一碗白味,会吃的老成都又来了。
老东城根街的川菜馆子,属解味斋旁边的资历最老,也开了30多年。店名朴实无华,红白黄的菜单很接地气,有几次晚上从门口路过,很多老外也像成都人一样,坐在店门口欢聚。
老外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成都的宝藏街道吃饭,还吃到了一间资格成都家常味的老馆子。
正纳闷这些外国人是怎么找到的,看到他们从隔壁的八宝大酒店进进出出,一切有了答案。
1998年3月开业的八宝大酒店,是铁路上的,隶属于中国铁路物资成都有限公司。2005年5月被评为三星级。酒店一侧临八宝街,背对着横东城根街。
差不多同时期,八宝大酒店对面,八宝街家乐福背后的万和苑拔地而起,成了附近最早的商品房之一。
1998年,小区甚至得了建设部组织评选的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荣誉。东城根下街的尽头、与之相连的万和路,其街名便和万和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回到老东城根街本身,靠近羊市街一侧,曾还有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在几十年前,东城根街也是成都一大有名的戏窝子,一时间文人云集。
突然之间,有一种唱戏声、读书声和叫卖声在老东城根街上此起彼伏的景象浮现在面前。但很快,一声喇叭声又将人抽离出来。
还是挺庆幸,在这块八宝街和东城根下街所构成的夹角内,百余米的老东城根街与横东城根街上,数家老店在不起眼中,以老成都特有的味道,记录着老东城根街的时代变迁。
今日编辑 | 彭主任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老东城根街的午后
富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